一种风机叶片接闪器设计方法仿真研究

2020-05-06

随着风电产业的不断发展,风电机组的叶片越来越长,雷电对风机叶片等部件损伤事件也不断增多。由于风机叶片造价高,维修费用大,一旦雷击损毁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,因此需要对叶片进行合理的雷电防护设计。

本文提出了一种风机叶片接闪器布局方式,并通过仿真方法进行了验证。仿真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,将高压棒电极放置到叶尖接闪器与叶身接闪器中点正上方H处,模拟雷击过程中第一个叶身接闪器与叶尖接闪器的接闪情况。理论上电极距离叶片越近,雷电路径越难偏向,考察条件也越严酷,因此设定H=2m布置电极。由实际经验可知叶片与地面的夹角越大,叶片上的高电势区域越靠近叶尖,雷电路径越易于偏向叶尖。因此水平情况下的仿真模型是最严酷的情况。

1.png

图1:叶片与地面夹角为0度时模型设计

由于仿真计算出的电势结果无法直接衡量雷击接闪情况,本文根据大量试验的统计结果和理论分析,得出雷击路径系数的经验公式如下:

2.png

其中,K为雷击路径系数,U1为电极的电势,U2为与电极正对的叶片表面电势,H为电极与叶片表面的垂直距离,D为电极与接闪器之间距离。

K值是衡量雷击至接闪器还是雷击至叶片的路径系数。K值越大,雷电路径偏向接闪器的概率越大,即雷电击中接闪器的概率越大;K值越小,雷电路径偏向叶片表面的概率越大,即雷电击中叶片的概率越大。
结合仿真与试验结果,得出K=0.796为临界雷电路径系数。当K>0.796,雷电击中接闪器;当K<0.796时,雷电击中叶片。
本文以一款59m长叶片为例,说明该叶片接闪器布局设计的具体流程。
首先考察叶尖接闪器和第一个叶身接闪器的间距。令H=2m,计算接闪器间距分别为2m、3m、4m和5m雷电路径系数K。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。

3.png

图2:H=2m时不同接闪器间距的雷电路径系数

从图2可以看出,当H=2m时,要满足K>0.796,叶尖接闪器和叶身接闪器的间距需要小于2.7m,见图2中红点处。
通过同样的计算方法,计算H分别为2m、3m、4m、5m、6m、7m、8m和9m时,不同叶片间距的雷电路径系数,将计算结果绘制成图3。

4.png

图3:不同接闪器间距的雷电路径系数

从图3可以看出,H越小,要满足K>0.796,接闪器间距越小;H越大,接闪器需要间距越大。

由于叶片与地面的夹角越大,叶片上的高电势区域越靠近叶尖,雷电路径越易于偏向叶尖。在接闪器间距设计时,接闪器越靠近叶尖,叶片与地面的夹角考察越小;接闪器越远离叶尖,叶片与地面的夹角考察的可以放大。本文在考察叶尖接闪器和第一个叶身接闪器时叶片角度为0度,考察第一个叶身接闪器和第二个叶身接闪器间距时叶片角度为5度,考察第二个叶身接闪器和第三个叶身接闪器间距时叶片角度为10度。

由上文已知叶尖接闪器和第一个叶身接闪器间距为2.7m。当叶片和地面夹角为5度时,第一个叶身接闪器距地的距离抬高了4.9m,对应的电极的距离也抬高了4.9m,依据图3可知5度时第一个叶身接闪器和第二个叶身接闪器的间距应为7.5m左右。当叶片和地面夹角10度时,第二个叶身接闪器距地的距离抬高了8.47m,对应的电极的距离也抬高了8.47m,依据图3可知10度时第二个叶身接闪器和第三个叶身接闪器的间距应为14m左右。

对以上设计结果进行验证,计算布局有叶尖接闪器和三个叶身接闪器的电势分布,并求出所有接闪器之间的雷击路径系数。叶尖接闪器和第一个叶身接闪器、第一个叶身接闪器和第二个叶身接闪器、第二个叶身接闪器和第三个叶身接闪器之间的雷击路径系数分别为0.81、0.805和0.802,都大于0.796。因此设计间距都在合理范围之内。
本文给出了一种风机叶片接闪器设计方法,以某型号59m叶片为例进行分析说明,最终通过仿真方法对设计结果进行了验证。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合理有效,可以对叶片的接闪器布局提供依据。